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精选范文8篇)

社会主义(socialism)是一种社会学思想,诞生于16世纪初,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的概念在西欧广为流传,发展出不同分支。卡尔·马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是8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8篇

【篇一】社会主义发展史是

新中国70年是一部社会主义发展史
作者:周新城
来源:《中华魂》2019年第07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历史,是社会主义建立、建设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

????????这是不平凡的70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不仅同敌对势力作斗争,而且也同自己的错误作斗争。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逐步强起来,走向伟大的复兴。这些成就,连敌人也难以否定。历史证明,走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对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任人宰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当时人们想走的都是资本主义道路,但怎么走也走不通。正当人們四处碰壁,迷惘困惑,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人们发现还有一条劳动人民摆脱压迫、剥削,获得解放的道路,那就是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近三十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建国前夕,人们都在思考,新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应该建成什么性质的国家的问题。这时毛泽东撰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回答了这些问题。文章回顾了中国的近代历史,总结了建党28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旗帜鲜明地指出:“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①走俄国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绝不走英美的资本主义道路。这就确定了新中国建国的基本方向、道路。从此中国的历史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的主题。

????????二、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是经济恢复时期

【篇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

思茅第五小学开展“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主题

教育活动情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 而且必须修好。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 、 “学党史、 学国史” 重要讲话精神, 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关爱教育全体学生的根本任务,我校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在全体师生中深入开展了学党史、学国史教育系列活动。

一、把党史、国史教育引进课堂。

学校将党史、国史教育进课堂活动列入校德育计划,班级将党史、国史教育列入班级德育计划, 充分利用地方课程将党史、 国史教育引入课堂。 利用主题班会、 队会、 校会、 国旗下讲话等专题教育时间, 针对学生特点, 系统深入地宣传党和国家的光荣历史,引导师生学习党史、国史,教育师生牢固树立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活动引领,创设学“两史”的浓厚氛围。

1、创新活动载体,为学生“颂党恩、国恩”搭建活动平台。 发挥团队优势。开展了“党史、国史我知道” 、 “讲革命烈士英雄事迹故事”等活动,以少年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我校学生颂党恩、国恩,增强他们对党、 国家的认识和向往; 把学“党史、国史”的教育活动与我校每学期举行的 “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结合起来,在队员中开展专项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

2、创新活动形式,开展社会实践,使师生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在师生中开展形势政策教育,除了在全校教师会议中对教师进行相关教育外,还组织教师参观档案博物馆,了解重温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在学生中开展“革命英雄纪念碑基地”纪念学习活动,结合烈士纪念日“畅想中国梦,感恩先烈情”远足烈士陵园等实践活动,开展重温入队誓词活动,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多次活动,通过引导全校师生全面了解、正确认识党的光荣历史、伟大成就、宝贵经验、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了解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本质; 了解各级党组织对青少年儿童的亲切关怀, 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殷切希望; 了解国家光辉的革命历程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师生真正感受到党的伟大、祖国的可爱,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思茅第五小学

2017年5月22日

【篇三】社会主义发展史是

  2020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党课讲稿

  尊敬的XXX书记、XXX局长,各位领导、同志:

  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在XXX市委党校与在座的各位见面。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X市委党校诚挚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从中国和世界两个区域视角来讲解。不同的取镜,就会呈现不同的直观感受和解读。那么,中国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又会让我们产生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呢根据XXX书记的指示,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接下来我所要授课的主题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不吝指出问题。现在,课程开始。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篇序言

  任何一部历史的撰写,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也有它蹒跚学步的前奏。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百年黑暗近代史的序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恶化的过程之中,我国人民任人宰割,身陷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期间,多少仁人志士慨以当慷、前赴后继,为拯救国民探索出路、四处凿壁、呼号奋战。然而,由于他们始终奔走在资本主义道路之上,终究未能在救国之路上走通、走成、走完。

  1917年十月革命为满目疮痍的中国送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已麻木的广大工人、农民脱下沉睡的外衣,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出摆脱压迫与剥削的呐喊与警醒。这个时候我们国人才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跟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事件再次印证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大胆尝试与无限智慧。随后,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顽固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的伟大胜利。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论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插上指路牌。可以说,国人也曾在1949年10月1日前思考过诸如新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应该建成什么性质国家等问题。庆幸的是,革命的成功让人们对资本主义道路报以坚定的否决。可是,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外,新中国难道要选择封建主义吗就在国人议论纷纷、迷茫困惑之际,我们党伟大领袖毛主席大笔一挥,著文《论人民民主专政》,旗帜鲜明地告诉国人:“走俄国人的路。”没错,这就是最终的答案,即社会主义道路。由此,新中国的历史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写同步进行,开启了中国人民的新历史。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篇章基调

  新中国的成立虽然成功搭建起社会主义发展主体框架,但还缺乏社会主义制度主心骨的支撑。因而,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新中国致力于打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心骨。

  1949年至1953年,中国陆陆续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剿匪除恶霸、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事件,有力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切实恢复了残破的国民经济。

  1953年至1956年,中国通过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3年,我们党适时提出渡时期总路线,指出国家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所谓的“一化三改”。期间,我们党依据当时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一化三改”运动之中。1956年,新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这标志着我们这样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新民主主义大国,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变革,更是一个国家历史基调的奠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整体上来说,在一个4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制度转型,促进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胜利。不得不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石。

  三、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曲折探索章节

  新生事物的成长难免遭遇碰壁和挫折。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两个曲折的探索阶段,虽然有所失,但也有所得。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曲折的前进。

  1956年至1966年,新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十年。需要着重指出的是,1956年毛泽东主席《论十大关系》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树立了一个良好开端。不同于苏联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新中国准确判断社会主义社会状况,表明敌我矛盾并非社会主流,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确实占了主体。这一论断在当时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起到了振聋发聩和独树一帜的作用。但是,1956年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引发了世界性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由此,新中国1957年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发动进攻。进而,国内的反右派斗争被扩大化,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被当作敌我矛盾。在这样的国内外不稳定发展趋势影响下,我们党在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虽然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但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催生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我国被迫在1959年至1961年进入生产生活困难时期,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好在国家领导人及时调转航舵,通过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及1962年“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得到顺利恢复与发展,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篇四】社会主义发展史是

社会主义发展史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社会主义思潮, 后有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恰似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发展,呈抛物线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纵观社会主义的严谨理论和颇具色彩性的实践,充分证实,社会主义确是大势所趋,真理所在,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简介与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的展望,着重说明,社会主义不会只有一个方案,一条道路,一种模式。进而使读者认清社会主义的真谛,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激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有四个阶段, 即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1】16世纪初至18 世纪末, 西欧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社会内部孕育产出。在资本主义的这四个发展阶段中, 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和弊病(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政治倾轧、军事侵略、社会犯罪等)。随着资本主义这四个发展阶段的不断发展,矛盾的积累与激化。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消除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弊病。首先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 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初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深恶痛绝地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和欺诈, 抨击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和宗教的欺骗,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因违背人类理性和社会公德而必须加以改变。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进步思想给予工人以启蒙教育,并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料。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毕竟是空想。他们是凭主观想象建立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到了19世30— 40年代,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开始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成熟了。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入工人运动,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 加以革命的改造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192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上有了重大突破。列宁尊重实践,尊重科学,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列宁不仅在理论上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论断,而且在实践上领导了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首先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证明了经济落后的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是完全可能的。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认采取了向城乡资本主义全面进改的方针,提出了“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的方针。从此开始了苏联全盘集体化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一套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这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具体表现在经济上突出发展重工业的一工业化,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国家权力高度集中领导职务终身制,文化、学术上的是非由党组织或党的领导说了算。苏联模式有一定的历史功绩,又有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弊端。特别是在后来和平建设时期, 高度集中的计划和产品经济严重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经济走向停滞。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崇拜,领导职务终身制度都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的实践。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都是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都仿效苏联,这就难免导致失误和困难。人们从实践中吸取教训,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探索过程中最突出、最有成就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这是全党智慧的结晶,这是对马克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巾国革命和建设成功解决的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宝库中的重要理论财富, 为半封建、半殖地国家指出了前进的方向。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体领导,总结建国以来正反方面经验,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和社会主义实践经脸,进行不懈的探索, 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社会主义,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在不断探索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要求和时代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存在样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中的发展、继承中的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三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做完整准确的理解,并且对毛泽东思想也要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邓小平认为有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他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对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并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对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了较系统、较初步的回答。【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本质要求、主要任务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等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把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并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进一步深化了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也经历了与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论战斗争。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贯穿于改革开放进程的始终。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马克思主义除了继续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斗争以外,还与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几大思潮进行激烈的斗争和交锋,斗争矛头直指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根本性质,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一条道路、一面旗帜、一个理论体系的论断,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扫清思想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三、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与展望

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其本质上说不是一些教条式公式、定理, 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中发展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实践性、批判性、反思性内在规定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吸取“黑格尔哲学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封闭”的历史教训。马克思主义理就是在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今天经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时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保持不竭的活力必须以开放的状态与时俱进,不断地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典作家的贡献是巨大的,西方马克克思主义研究者也作出了他们的贡献。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体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指导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西方、拉美国家的探索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展史的研究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和中国的发展,而且要研究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不仅要研究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要分析众多的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过贡献的人物的思想,也包括吸纳准马克思主义的,甚至非马克思主义的对于当代资本本主义的批判、对于当代全球性问题的探索等有益思想,了解思想理论界发展的最新动态,批判地学习,在比较中鉴别,这对于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放,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什么会形成四个阶段评《社会主义发展史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 第3期

[2]任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5月 第3期

[3]刘冬冬,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高举伟大旗帜、推进创新发展的自觉性,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年10月第9卷 第5期

【篇五】社会主义发展史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史及其启示

作者:赵淮

作者机构:重庆江津市委党校

来源:集团经济研究

ISSN:1007-712X

年:2004

卷:000

期:010

页码:128-129

页数:2

中图分类:F0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管理体制;国务院;中国共产党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实践有一个孕育、诞生、发展、成熟的过程,重温这个过程、这段历史,可以给人很多深沉的思考,对于人们正确地把握历史发展进程,正确地认识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篇六】社会主义发展史是

  尊敬的XXX书记、XXX局长,各位领导、同志:

  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在XXX市委党校与在座的各位见面。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X市委党校诚挚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从中国和世界两个区域视角来讲解。不同的取镜,就会呈现不同的直观感受和解读。那么,中国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又会让我们产生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呢?根据XXX书记的指示,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接下来我所要授课的主题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不吝指出问题。现在,课程开始。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篇序言

  任何一部历史的撰写,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也有它蹒跚学步的前奏。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百年黑暗近代史的序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恶化的过程之中,我国人民任人宰割,身陷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期间,多少仁人志士慨以当慷、前赴后继,为拯救国民探索出路、四处凿壁、呼号奋战。然而,由于他们始终奔走在资本主义道路之上,终究未能在救国之路上走通、走成、走完。

  1917年十月革命为满目疮痍的中国送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已麻木的广大工人、农民脱下沉睡的外衣,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出摆脱压迫与剥削的呐喊与警醒。这个时候我们国人才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跟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事件再次印证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大胆尝试与无限智慧。随后,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顽固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的伟大胜利。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论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插上指路牌。可以说,国人也曾在1949年10月1日前思考过诸如新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应该建成什么性质国家等问题。庆幸的是,革命的成功让人们对资本主义道路报以坚定的否决。可是,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外,新中国难道要选择封建主义吗?就在国人议论纷纷、迷茫困惑之际,我们党伟大领袖毛主席大笔一挥,著文《论人民民主专政》,旗帜鲜明地告诉国人:“走俄国人的路。”没错,这就是最终的答案,即社会主义道路。由此,新中国的历史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写同步进行,开启了中国人民的新历史。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篇章基调

  新中国的成立虽然成功搭建起社会主义发展主体框架,但还缺乏社会主义制度主心骨的支撑。因而,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新中国致力于打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心骨。

  1949年至1953年,中国陆陆续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剿匪除恶霸、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事件,有力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切实恢复了残破的国民经济。

  1953年至1956年,中国通过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3年,我们党适时提出渡时期总路线,指出国家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所谓的“一化三改”。期间,我们党依据当时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一化三改”运动之中。1956年,新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这标志着我们这样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新民主主义大国,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变革,更是一个国家历史基调的奠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整体上来说,在一个4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制度转型,促进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胜利。不得不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石。

  三、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曲折探索章节

  新生事物的成长难免遭遇碰壁和挫折。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两个曲折的探索阶段,虽然有所失,但也有所得。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曲折的前进。

  1956年至1966年,新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十年。需要着重指出的是,1956年毛泽东主席《论十大关系》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树立了一个良好开端。不同于苏联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新中国准确判断社会主义社会状况,表明敌我矛盾并非社会主流,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确实占了主体。这一论断在当时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起到了振聋发聩和独树一帜的作用。但是,1956年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引发了世界性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由此,新中国1957年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发动进攻。进而,国内的反右派斗争被扩大化,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被当作敌我矛盾。在这样的国内外不稳定发展趋势影响下,我们党在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虽然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但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催生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我国被迫在1959年至1961年进入生产生活困难时期,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好在国家领导人及时调转航舵,通过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及1962年“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得到顺利恢复与发展,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66年至1976年,新中国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个曲折十年。不得不承认,这十年间的探索虽然防止了像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复辟的预演,但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我们应该看到,国家领导人发动思想文化领域革命运动的初衷是为了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苏东剧变便证明了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具有战略意义,富有远见。而且,这种思想至今仍不失深远意义,应该给与肯定。只是,探索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指导方略缺乏科学的分析,使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理应加以抛弃。当然,在这十年间也取得不少成绩,如:三线建设、两弹一星、中美中日恢复外交关系。这些都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腾飞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四、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起承转折段落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理同样适用于勤劳、勇敢、奋斗的中国劳动人民身上。当新中国沉浸在碰壁、迷茫、挫折的困境之中时,改革开放一声炮响,将步履蹒跚的中国推向新世纪的迎风潮头。

  1978年,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扭转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进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钥匙打开了人民群众身上的教条主义枷锁,让人们的内心从曲折的过去解脱出来,重新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完善社会主义及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创造新动能、提供新动力,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再次节节高升、蒸蒸日上。

  198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社会主义加上“特色”内涵。我们根据国情实际和时代特点,通过艰辛探索赋予了鲜明的中国发展特色。自此,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愈加“特色”、更加闪耀。由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逐渐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理论、基本道路、基本路线。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毛泽东主席时期开始探索的,但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机制,则是在邓小平同志时期完成的,两者属于前后继承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始于毛,成于邓”这个说法。

  新时代,我们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经济上,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在文化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红色革命文化为基因,同时吸收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中积极内容的文化制度。经过实践的证明以及时间的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成熟,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受住了国际复杂形势的考验。因此,我们充满了新时代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段从建立到建设再到完善的历史,是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在挫折中前进、在困难中成长。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劳动人民的汗水与心血,让我们为国人、为自己鼓掌致谢。

  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世界上的不平凡历史。我们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才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逐步强起来;我们经历多少泪眼婆娑,才最终走向了伟大复兴。应该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最后,希望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力在新时代阳光普照下,继续谱写华丽新篇章。

  我的授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微党课主题是“让初心铸就梦想”。

  近日,中央宣传部在湖北省来凤县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六十多年来深藏功名,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他精彩的一生。张富清的先进事迹,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政治品格,是新时代值得我们所有党员干部学习和致敬的楷模。

  我常常会问自己,初心是什么?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份纯真?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那份美好?还是那“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那份勇气?亦或是“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份淡泊?初心是梦想时的第一次出发,是所有人最初的理想、目标和准则。在和平安逸的今天,一个人的初心或许只是一时的冲动,亦或者只是周边环境的使然,再或者是通过学习思考之后的树立。生活的复杂,人生的坎坷,总有许多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在前进的道路上坚守初心,坚定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是把好“思想关”。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我们要向时代取经,向历史问道,经常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拿自己的错误认识“开刀”,不断掸去思想上的灰尘。特别是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始终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二是把好“政德关”。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是党员干部修身做人的政治体现。在党的建立初期,无数共产党人把实践崇高政德作为毕生的追求,生动诠释了对党忠诚、一心为民、勇于担当的优秀品格。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党员只有具备高尚的政治品格,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艰苦境遇下毫不畏惧,才能用热血书写忠诚,永葆政治本色,践行铮铮誓言。

  三是把好“落实关”。党员干部应当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持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担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责任;担当不是天马行空地想象,而是兢兢业业地实干。作为服务经济工作的同志,我们要把中心放在工业发展、重点项目、招商引资等工作任务中,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把握好具体要求和基层实践的结合点,进一步攻坚克难、抓出实效。

  我们怀念过去,忆苦思甜,并不是要照搬照抄,学习的更是一种精气神,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仰。通过感悟,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当我们还有感动、还有泪可流,在前进的道路上一次次蜕变,依然能够守住那颗初心,坚守梦想,才能继续前行。

【篇七】社会主义发展史是

2020四史知识竞赛题库(社会主义发展史篇)

2020四史知识竞赛题库(社会主义发展史篇)

一、选择题

1.《乌托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起点,原因是()。

A.提出公有制

B.提出财产公有

C.提出“羊吃人”

D.反对圈地运动

2.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是()。

A.正义者同盟

B.共产主义者同盟

C.四季社

D.社会主义民主同盟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工人阶级只有把()团结联合起来,才能形成足以战胜剥削阶级反动统治的强大革命力量,从而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否则,无产阶级革命就“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式的“独唱”,是不可能胜利的。

A.农民

B.民族资产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富农

5.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

A.坚持马克思的设想

B.坚持马克思的经典原著

C.坚持马克思的各种理论

D.坚持马克思的科学方法

6.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C.共产党领导

D.消灭阶级

7.决定国家政权性质的首要标志()。

A.由什么理论的指导

B.是否实行民主

C.生产资料所有制

D.哪个阶级对政权实行领导

8.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巴黎公社工人起义

D.《资本论》的发表

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无产阶级专政

C.唯物史观

D.国家政权

10.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级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1.科学社会主义是把对社会主义建立在()的科学认识上。

A.社会发展规律

B.广大人民的意志

C.社会的生产关系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2.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结论这一著名论断的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D.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13.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

D.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14.马克思和恩格斯诞生在()。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15.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第一本著作是()。

A.德法年鉴

B.神圣家族

C.资本论

D.共产党宣言

1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17.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A.历史唯物主义

B.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C.剩余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8.认为和平过渡只是“革命史上极为罕见的机会”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9.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

A.苏联

B.第一国际

C.第二国际

D.巴黎公社

20.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在()得以确立的。

A.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

B.第一国际大会

C.第二国际大会

D.国际共产主义代表大会

21.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在《马赛曲》的乐声中,在“公社万岁”的欢呼声中,迎来了巴黎公社的诞生。巴黎公社是()。

A.农民群众的党组织

B.农民阶级的政权

C.工人群众的党组织

D.无产阶级的政权

22.这首歌传唱世界,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这首歌是()。

A.《马赛曲》

B.《国际歌》

C.《命运交响曲》

D.《英雄交响曲》

二、是非题

1.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工人阶级已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A.是

B.否

2.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著作是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

A.是

B.否

3.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A.是

B.否

4.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全部思想。

A.是

B.否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坚持和发展中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A.是

B.否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过程性特征。

A.是

B.否

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A.是

B.否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完全相同。

A.是

B.否

9.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

A.是

B.否

10.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今后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A.是

B.否

1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是

B.否

12.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A.是

B.否

1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是

B.否

【篇八】社会主义发展史是

第一本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中译本--《社会主义史》

作者:曾银慧

作者机构: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央编译局博士后流动站

来源:决策与信息(上旬刊)

ISSN:1002-8129

年:2016

卷:000

期:006

页码:146-149

页数:4

中图分类:D09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经典中译本

摘要:李季翻译、克卡朴著的《社会主义史》是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部经典著作,它较客观、系统地传播了社会主义发展史,对我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影响甚大,是促使毛泽东等一批革命青年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图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