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领导干部岗位胜任能力


  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成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既要“治贪治腐”,又要“治庸治懒”。2015年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答记者问时讲道:“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对干部要加强监督和教育,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受到社会的监督,工作人员要提高自律意识,以权谋公而不能谋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惩治乱作为,也反对不作为,庸政懒政是不允许的。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就是不办事,这是为官不为,所以必须严肃问责。”后来,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多次痛斥为官不为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治贪治腐”和“治庸治懒”相结合,不能让我们的事业耽误在贪官、庸官、懒官手中,不能让庸庸碌碌的人在其位,却不谋其政。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必须自觉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人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尽管寥寥数字,其中的分量却字字千金。干事创业是每一个领导干部一生为之奋斗的既定目标,就总体而论,我们的领导干部绝大多数都是积极做事、努力作为的。在我们的领导干部队伍中,涌现出很多干事创业的典范和楷模,诸如谷文昌、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牛玉儒等等,他们一心为公,执政为民,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但是,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也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为官不为的现象,身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负其责,突出表现为“四政”现象还时有发生:一是“慢政”,也就是慢作为,什幺事情都不着急,拖拖拉拉,疲疲沓沓,没有丝毫紧迫感。《人民日报》曾对“慢作为”作出如下评论:习惯于按部就班,不论问题的难易缓急,都是研究研究,请示领导后再答复,使一些当天可以处理的事宜不能迅速处理。对于公共行政事务处理反应迟缓这一职业道德陋习,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还要严重,难察觉,难定罪,隐患很大,如同糖尿病。二是“懒政”,也就是懒作为。表现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视国计民生为儿戏,三是“粗政”,也就是粗作为。表现为“工作懈怠症”。上班时间上网聊天、浏览股票、看影视、玩游戏,办事拖拉,生吞活剥,漫不经心,工作死板、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四是“虚政”,也就是虚作为。布置了没有回音,计划了没有行动,开头了没有结果,这些都叫“虚政”。表现在贫困县的帽子上也有两种“虚政”现象:一是弄虚作假、谎报军情,不择手段摘帽子;另一种也是谎报军情、弄虚作假,千方百计保帽子。这些都是违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四政”现象,既表现为工作态度和工作激情的缺乏,也表现为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的不足。
  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误事,好共事。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时曾指出,做官与做事,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切实解决好“人生为什幺,入党做什幺,掌权干什幺”的重要问题,切实把心思、胆识、能力都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想干事”是一种态度,“会干事”是一种能力,“干成事”是一种结果,“好共事”是一种美德,“不出事”是一种幸福。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误事,好共事,五位一体,是一个领导干部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是放大了的胜任本职工作能力。
  想干事,是一种状态,一种激情。有了这种状态,干事创业就有了基础,有了这种激情,干事创业就有了动力。凡事想干了就有希望干成;不想干肯定成不了。想是愿望所致,想是职责使然,想是事业心责任感的表现,对领导干部来说,获得权力的同时还获得干事的责任和义务。想不想干事,可以看出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不干事的“官”就是“懒官”。“懒官”绝不是境界高尚的“官”。心态决定状态,有些人对干事总是缺乏激情,根本原因在于不在状态。有的得过且过不想干事,有的心态失衡不愿干事,有的怕承担风险规避干事,有的对事情挑肥拣瘦,因利择之。因此,想干事,就需要有好的状态,有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会干事,是一种能力,一种胆识。想不想干事是态度问题,会不会干事,能不能干成事,是水平问题、能力问题、胆识问题。干事,是一个过程。干事前,须搞好调研,抓好谋划,明确干事的目标、措施和要求,干事中,须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抓好组织协调,明确工作重点,把握重要环节,须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新对策、新办法。干事后,须有评价反馈,听一听百姓的反映,看一看办事的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会不会干事,不仅取决于水平能力,还与胆识密切关联。胆识决定气魄。有些事办不成或办不好,问题就在于当断不断,贻误最佳时机。能力、水平、胆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提高的,因此,领导干部要做善于学习的有心人。
  干成事,是一种追求,一种效益。干成事,是想干事与会干事的综合集成。想干事、能成事须把干成事作为追求目标,想干事而不去干、坐而论道不行;能干事而干不成、没效果也不行。我们所说的干成事,是符合科学发展的事,是百姓满意的事,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则与干成事背道而驰;还有些事,初衷不可说不好,但效果未必理想,动机与效果背离;如有的工程竣工了,却是“豆腐渣”工程;有些事看似轰轰烈烈,但徒有虚表,形式大于内容。因此,要着眼于干成事,智谋在干成事、劲使在干成事,用效果检验干成事。
  不出事,是一条底线,一种坚守。不出事与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相辅相成。不出事是领导干部的底线,必须坚守。分析一些领导干部出事的原因,不论是因失职渎职而出事,还是因腐败而出事,都是道德修养缺失,都是对制度底线的触犯。道德修养(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论领导干部岗位胜任能力)有利于夯实底线,对制度敬畏的人有利于固守底线。底线以党纪政纪、法律法规固定下来,是可以避免、防范和坚守的。做到不出事,一方面要加强修养,提升素质;另一方面须增强制度意识,自觉地在制度约束下行事,把不出事作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保障,在不出事中实实在在地想事、干事、干成事。
  好共事,是一种品质,一种修行。当今社会,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个人的作用在下降,群体的作用在上升。孤家寡人难成大事,联手合作才能创造未来,一个很难与人合作共事的人,是成不了气候的。一个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团队,也是无法提高组织绩效的。与他人好共事,能够搞好团结,这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要多沟通,多交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要为别人的成功与进步感到高兴,要提倡有话当面说。与人共事要真诚,不能太“精明”,也不能太算计,心胸要宽广一点。与人为善,与人为伴,与人为友,才能形成合作共事的良好环境。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思想。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同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书,辑录了习近平同志2002-2006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的重要报告、讲话、文章和批示。该书全面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十六大后对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实践探索,真实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系统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思想。认真研读这本着作,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能力、做好工作大有裨益。这本书的深刻要义集中到一点,就是实践出真知。能力是干出来的,群众是带出来的。要求各级干部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极力倡导在全党大兴求真务实的好风气。怎样才能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领导干部的工作怎样做才算到位?以下八条可以参考:请示工作带方案,汇报工作讲结果,研究工作有思路,布置工作提要求,推动工作抓流程,检查工作问细节,交流工作谈感受,总结工作说体会。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