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史宣讲(精选范文15篇)

宣讲,读音xuān jiǎng,汉语词语,意思是诵读讲解,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史宣讲1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改革开放史宣讲15篇

【篇一】改革开放史宣讲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由于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产生的,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 [1]? 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1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2]?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 历经多年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和绝大多数沿海岛屿取得全面胜利,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中华民国国军,迫使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澎金马,并在1949年于北京建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贯彻新发展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不仅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共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终结了西方文明模式“元叙事”的论调,同时向世界提供了应对发展困局、破解治理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尤其在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方案。

【篇二】改革开放史宣讲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讲稿目录

一、我国改革开放的四大时期…………………………00页

(一)以试点先行为特征的开放探索期………………00页

(二)以政策引导为特征的开放扩大期………………00页

(三)以体制开放为特征的开放加速期………………00页

(四)以主动布局为特征的开放高潮期………………00页

二、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巨变…………………………00页

(一)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00页

(二)人民生活水平巨大飞跃…………………………00页

(三)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00页

(四)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稳定…………………………00页

三、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刻变化…………………………00页

(一)探索前行的进程…………………………………00页

(二)真抓实干的进程…………………………………00页

(三)共同富裕的进程…………………………………00页

(四)与世交融的进程…………………………………00页

四、我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00页

(一)选择了适合国情的道路…………………………00页

(二)坚持了市场化改革方向…………………………00页

(三)推进了融入全球化开放…………………………00页

(四)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00页

(五)始终维护了社会谐稳定…………………………00页

(六)制定实施系列发展规划…………………………00页

五、继续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00页

(一)明确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必由之路………………00页

(二)坚持用改革办法破解新困难矛盾………………00页

(三)抓住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寻求突破………………00页

(四)改革要服务人民增强群众获得感………………00页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讲座讲稿

各位同事: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风雷激荡,40年岁月峥嵘。40年来,我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我国力量;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我国贡献。今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40年来有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我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历史昭示我们,“改革开放这场我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我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下面我们围绕改革开放发展阶段,相关经验、重点任务来具体学习一下:

一、我国改革开放的四大版本

40年伟大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梦的必由之路。纵观上下40年,我国改革开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四大升级版时代。

(一)改革开放第一版本时代:1978年至1991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发端,是以试点先行为特征的开放探索期,重点解决我国如何打开国门向世界开放的问题。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政策;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窗口”,并给予外资和港澳台资本投资以“两免三减”等优惠政策;之后几年,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较为完整的沿海开放地带。开放1.0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其中逆差11.4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2位,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只有0.79%;到199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357亿美元,其中出口719.1亿美元,进口637.91亿美元,顺差81.2亿美元。1983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只有22.6亿美元、9.2亿美元;1991年,分别达到115.54亿美元、43.66亿美元,有效解决了改革开放之初较为严峻的“双缺口”问题。

(二)改革开放第二版本时代:1992年至2000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指引,是以政策引导为特征的开放扩大期,重点解决要不要继续扩大开放的问题。这一阶段,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到全国各地,基本形成了沿海、沿江、沿线、沿边、内地的全方位区域开放格局,开放重点逐步从区域开放转向产业开放。在外资政策方面,制定并颁布《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低税收政策,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外贸政策方面,继续放开外贸经营权,实行承包责任制,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完善有利于出口的信贷制度。从1992年到2001年1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8万多亿元,达10.96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发展我国家第一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02亿元,是1979至1991年间的15倍。200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是1992年的3倍,达到5096.5亿美元,世界贸易排名升至第六位。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实现了由农产品和原材料为主,到以轻纺加工产品为主,再到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迅速发展,跻身国际工程承包世界十强。

(三)改革开放第三版本时代:2001年至2012年,以加入世贸组织(WTO)为标志,是以体制性开放为特征的开放加速期,重点解决进一步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如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2001年12月1日,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通过清理、修订和颁布与涉外经济、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WTO规则的统一、透明的法律体系。特别是2004年4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订后的《外贸法》,将实行50年之久的外贸权审批制改为登记制。服务业对外开放成为重点领域,在地域、数量、经营范围、股权等方面扩大了开放。这一阶段是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不仅顺利度过WTO过渡期,而且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3年,我国GDP达到9.18万亿美元,从2010年开始连续4年列世界第二位;201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外汇储备3.84万亿美元,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外金融净资产1.97万亿美元,是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债权国;利用外资总额1239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利用外资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78亿美元,是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四)改革开放第四版本时代:从2013年开始,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为动力,是以主动布局为特征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升级期,重点解决如何从被动到顺应再到主动转变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方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一系列战略构想,一是主动开拓为我所用、安全畅通的全球开放通道,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跨境流通效率;二是主动构筑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相得益彰的投资贸易格局。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动趋势,主动布局面向全球的贸易网络、投资网络、生产网络,打造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三是主动搭建多元、多样、多领域的全球合作平台;四是主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有利于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为我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赢得制度优势;五是主动为全球治理贡献我国智慧、提出我国主张、制定我国方案。

【篇三】改革开放史宣讲

改革开放史党课

改革开放史党课

【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改革开放史党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一、改革开放的业绩与成就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xxx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xxx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篇四】改革开放史宣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工学分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

姓名:张鹏

电话:584863

学号:201535560135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

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

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

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

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4、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5、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3.问:您觉得改革开放之后,您身边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者说有什么和改革以前有些不同了的?

答:不同吧,最大的不同就是老百姓可以吃饱穿暖了,再也不用忍冻挨饿了,而且现在的商品不仅数量多了,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了,想买什么,在超市里随便逛一圈就能找到,十分方便!总之吧,不管怎样,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们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以后三十年会怎样,现在已经有了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期待着更好的日子,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4.问:您对未来中国的深化改革之路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或者说,您希望未来的祖国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答:未来吧,不是我们这些老年人能够想象的出来的啦,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我希望,国家以后在你们这些年轻人手上能够越走越远,越来越强大!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本次采访结束了,我也收获了我需要的历史记忆,在这次采访中,我要感谢我的外公,感谢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的采访,并且使我获益匪浅!他让我明白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也体会到老一辈的领导人的睿智和杰出的判断力!我也会更加热爱历史,关注历史,了解历史,谢谢!

机械151班 张鹏

2015.12.30

【篇五】改革开放史宣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工学分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

姓名:张鹏

电话:584863

学号:201535560135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

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

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

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

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4、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5、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3.问:您觉得改革开放之后,您身边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者说有什么和改革以前有些不同了的?

答:不同吧,最大的不同就是老百姓可以吃饱穿暖了,再也不用忍冻挨饿了,而且现在的商品不仅数量多了,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了,想买什么,在超市里随便逛一圈就能找到,十分方便!总之吧,不管怎样,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们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以后三十年会怎样,现在已经有了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期待着更好的日子,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4.问:您对未来中国的深化改革之路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或者说,您希望未来的祖国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答:未来吧,不是我们这些老年人能够想象的出来的啦,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我希望,国家以后在你们这些年轻人手上能够越走越远,越来越强大!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本次采访结束了,我也收获了我需要的历史记忆,在这次采访中,我要感谢我的外公,感谢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的采访,并且使我获益匪浅!他让我明白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也体会到老一辈的领导人的睿智和杰出的判断力!我也会更加热爱历史,关注历史,了解历史,谢谢!

机械151班 张鹏

2015.12.30

【篇六】改革开放史宣讲

《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展讲解词

序厅

欢迎参观《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展,很高兴能为您担任这次讲解任务,首先祝您参观愉快!现在我们进入的是序厅,您瞧,两侧是扇面造型的浅浮雕,一边是昔日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边是今天美丽的现代化都市,您可以在对比与呼应中领略到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

这是《孺子牛》雕塑(又名开荒牛):深圳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从一开始就碰到重重困难,特别是盘根错节的旧体制的束缚。开荒牛拉树头的形象代表了开拓创新的深圳精神。牛身后的树根既代表开荒,又代表困难、障碍和穷根。

序 言

经济特区是作为“试验田”和“窗口”而诞生的,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深圳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史上的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奇迹”。您可以通过《改革开放史》陈列展来解读到这座城市的“根”与“魂”,也可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革。

第一篇 经济特区初创阶段

深圳经济特区在初创阶段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就是在进行城市基本建设的同时,以“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路。

一、深圳经济特区创立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对外开放的先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央领导就开始考虑如何使中国的经济走出困境的。他们纷纷走出国门,考察学习。与此同时,中央各部委和广东省委领导也频频到宝安调研考察。

这是邓小平访问日本(照片),当时他感慨地说:“我们落后了二十年。”

这是邓小平访问美国(照片)、谷牧率团考察西欧(照片)、习仲勋到宝安县调研(照片)。

这是1978年10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呈报的《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设想的报告》(文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划时代的会议,它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性会议。

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报章)

试办出口商品基地:1979年,在深圳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年。1月23日,广东省委作出决定,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建立出口商品基地,发展对外贸易。2月,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报告。3月5日,国务院批准深圳市正式成立。

这是《国务院关于广东省设立深圳、珠海市的批复》(文件)

这是邓小平和叶剑英在交谈(影视)

(二)邓小平倡办经济特区

邓小平与谷牧商谈创办经济特区(照片):1979年4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广东省委领导正式向中央提出广东要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和创办“贸易合作区”。邓小平听了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的汇报后,十分赞同,指出:“就叫特区嘛”,“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办特区,建立中国经济特区的伟大构想从此开始诞生。随后邓小平在会上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省的要求——在深圳、珠海、汕头试办出口特区。

这是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文件),它正式提出“试办出口特区”和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文件)

?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既要(文件)。

(三)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1979年,广东省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广东建立经济特区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这是“经济特区”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和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标志着中国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这是叶剑英主持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照片)。

这是江泽民作说明(照片)

这是建立特区管理线(照片)

这是《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文件)

二、初创时期的城市建设

1979年深圳建市后首先进行了蛇口工业区的开发。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又首先进行了罗湖的开发。当时建设深圳的主要是两万多基建工程兵和来自全国的几十万建设者。经过数年奋战,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被喻为崛起的“一夜城”,并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深圳速度”。

(一)制订总体规划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前提。

这是《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2000)》(实物):它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全国一等奖的总体规划。

(二)蛇口开山炮

照片及多幕投影: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在深圳蛇口半岛虎崖山下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这是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而炸山填海的开山炮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

李先念在地图上画圈并作重要批示(照片、油画): 1979年1月6日,交通部联合广东省委向国务院提交了在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 1月31日,李先念副主席、谷牧副总理召见了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和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仔细听取了袁庚的汇报,李先念随即在袁庚带去的香港地图蛇口所在的南头半岛划了一个圈,并说:“给你们一块地可以,就给你们这个半岛吧。”随后在报告上批示:“拟同意,请谷牧同志召集有关同志议一下,就照此办理”。

这是谷牧和江泽民考察蛇口、今日蛇口(照片)

这是叶剑英“香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实物)

(三)罗湖开发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选择罗湖作为开发战略重点,拉开了城市建设的序幕。不到一年时间,就搬掉罗湖山,填高了地势低洼的罗湖区。到1985年上半年,罗湖城区已建起了60多幢18层以上高层楼宇,成为深圳著名的商业中心区。

这是开发前的罗湖、这是今日罗湖(照片)

(四)“拓荒牛”艰苦创业

深圳人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艰苦环境中用勤劳、汗水,甚至生命为特区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人们形象地称呼他们为“拓荒牛”。他们中有敢闯敢试、富于智慧和胆识的领导者,有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打工者,有不畏艰辛和磨难、英勇善战、苦中作乐的基建工程兵。

(这是叶剑英和是领导班子,这是市长梁湘,优秀共产党员舒成友、高级工程师利汉清、白手起家的深茂水泥厂厂长柯洪谋、基建工程兵乘火车开进深圳)。

打工仔雕塑:打工仔、打工妹同样是可亲、可敬的人,他们活得平凡而真实,艰辛而执着,正是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支撑起深圳的建设大业。深圳的打工队伍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万人发展到90年代的数百万人。

这些是打工者的用品、家书等(实物)(重点介绍安子等人的用品。)

基建工程兵工棚(场景):1979年和1982年,中央分两批共调集2万多集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当时的深圳,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真是“人在床上睡,水在床下流”。他们住在用竹杆和油毛毡做成的“竹叶宾馆”里,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四面透风,大雨一来,鞋子、脸盆都会漂走。1983年秋天的那场台风掀翻了几乎所有的工棚,工程兵窝棚没了,断水、断粮还要抗台风。这段生活场景为您展示的正是他们曾经历的艰辛和磨难,以及苦中作乐的精神风貌。

这是关于撤销基建工程兵的决定(文件)

(五)国贸大厦建出“深圳速度”(照片及大型声光电场景)

80年代初,各地纷纷要求在深圳设立对外联络机构。为了建一个对外开放的一个商业窗口,深圳决定兴建神州第一楼—国际贸易大厦。承建国贸大厦的是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一公司。他们使用滑模工艺建造大厦50层的地面主楼工程,只用10个月时间就封顶,创造了我国建筑史上三天一层楼的纪录。国贸大厦成为深圳特区20世纪80年代的标志性建筑。从此,“深圳速度”便成了深圳效率的象征。

就在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在这里鸟瞰深圳全景、瞭望香港,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您所看到的这个场景是设计主创人员根据记录国贸大厦建设过程的录像、照片和参与人员的描述,结合三维影像技术进行艺术创作而成。您看,我们好像在一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建设者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很生动、真实,我们还能听到工地上机器运转声,偶尔还参杂有指挥哨子声,远处的打桩冲击声。

(六)崛起的“一夜城”

“一夜城”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外宾对深圳的赞誉,意为深圳发展变化惊人。

请看:这是深圳的第一座高楼——电子大厦,这是深南路(几幅照片),这是90年代的市中心区,这是李鹏出席机场通航仪式。

三、率先探索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特区作为改革的“试验场”,就是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路。深圳以放开物价和改革基建体制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对全国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示范效应。

(一)端掉大锅饭

“四分钱奖金风波”照片及投影:1979年8月,交通部四航局二处承建了蛇口工业区顺岸式码头工程。开始时采用传统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工人们积极性不高,每人每天运泥仅20至30车;从10月起改为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每天超出55车定额者,每车奖金4分钱。结果效率大大提高,一般每人每天达到80至90车,工效最高的达到一天运泥131车,从而使工程提前完工。1980年4月,上级部门认为这是滥发奖金,二处只好又重新采用过去的计酬办法。结果,施工速度降了下来。7月,国家领导人了解这一情况后,批示蛇口工业区实行特殊政策。蛇口的干部、职工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劳动效率又创新高。这个“风波”推动了深圳特区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

(二)实行基建招投标制度

(照片:通过工程招标建起的国商大厦):1983年,深圳在基本建设领域首先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招投标制度,开全国之先河。深圳国商大厦是大陆第一座采用招投标选择施工队伍建成的高楼。

(三)实行价格市场调节

(图表:深圳物价改革“四步曲”):1982年,深圳率先实行“以调为主,调放结合”的价格改革方针。1984年11月,率先在全国取消了粮油食品凭票供应制度,放开粮油价格。

(四)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

最早实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竹园宾馆:竹园宾馆是深圳乃至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宾馆。它率先打破“铁饭碗”,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来决定招收或辞退。且打破了干部、职工的界限,职工干得好可提拔为管理人员,而干部干不好就要降为一般员工,甚至可以开除。

(五)改革干部人事制度(表格:1980——1985年引进干部统计)

从1980年开始,深圳率先探索用公开招聘的方式,从全国各地选拔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后逐步推广到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

(六)大刀阔斧简政放权

深圳特区从1981年8月到1982年,首次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简政放权,对政府机构进行大规模精简,撤消、合并重叠的行政机构,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层次和审批环节,压缩各类行政人员。

这是82年撤销的一些机关(表)

(六)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部署

照片:深圳召开“深圳市改革会议”:这次会议后,深圳加快了改革步伐,特区的改革从局部、单项改革向全面、系统转变。

(七)探索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革

文件:《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试点股份化暂行规定》

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革,《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试点股份化暂行规定》是我国由地方政府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股份化改革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

(八)改革金融体制

外汇调剂中心(照片):这是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

南洋商业银行(照片):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引进外资银行的城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引进的第一家外资银行。

招商银行(照片):这是我国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创办的银行。

深圳发展银行举行开业典礼(照片):这是我国第一家由国家投资、企业和私人三方合股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

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照片):这是我国首家期货交易所。

(九)建立证券交易市场

第一张股票(实物及照片):这是宝安发行的新中国第一张股票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照片):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大陆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证券交易《幻影成像》:

您所看到的这个证券交易场景是设计师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交易网点为背景制作而成的。 证券市场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人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当时制度还不健全,股民心理也不成熟,因此,常常会因股票的大涨大跌而大喜大悲,从而上演不少人间悲喜剧。这个场景就是要表现深圳人在初涉股市时的酸甜苦辣。

“8.10股票风波(群众购买股票抽签表)(照片)

这次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各售表点提前三天就排起长队。购表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万人。500万张新股认购抽签表不到两小时即告全部发行完毕,这引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怒,并上街请愿,次日增发50万张新股认购抽签表风波始告平息。深圳人以此为鉴,不断规范证券市场管理,证券市场也逐步成熟起来。

(十)首次进行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照片:深圳土地房产交易中心旧址、中国土地拍卖第一锤等;微缩景观土地拍卖第一锤)

1987年12月,深圳人顶着“违宪”的责难,首次公开拍卖一幅8588平方米地块50年的使用权,一家房地产公司最终以525万元竞得。这种大胆做法,得到全国人大的肯定。1988年4月,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在删除土地不得出租规定的同时,增加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的规定。

(十一)住房制度改革

1988年,深圳经济特区率先实行补贴提租,鼓励职工买房,建立政府住房基金,分步骤实现住房商品化等。1991年8月,《人民日报》报道了深圳的房改经验。

这是房改方案(文件)

这是梅林一村 (照片)

物业管理体制改革: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照片):这是内地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此外,1991年1月深圳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业主委员会天景花园业主委员会。1993年6月成立的深圳市物业管理协会是全国第一个物业管理行业协会。1994年7月深圳人大的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是全国第一个地方性物业管理法规。

这是深圳在市场取向改革中的十大率先一览表

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一)引进外资办企业

照片:这是石岩上屋村引进的深圳第一家港资企业。

协议书为“001号”(实物): 1978年12月18日,就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的当天,深圳轻工业进出口支公司及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签署了设立“三来一补”企业的第一份协议书,该协议书被称为“001号”。

(二)兴办内联企业

这是深圳第一家内联企业—电子工业部创办的深圳电子工业总公司(照片)。

(三)确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1985年12月25日至1986年1月5日,国务院在深圳召开第二次全国特区工作会议。会议确立了经济特区建立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四)扩大招商引资

从1986年起,深圳在香港及国外举行各种经贸洽谈会、展销会,介绍深圳的投资环境、优惠政策和经济成就,争取外商到深圳投资办厂的外向型经济。

(这是1985—1991年深圳利用外资数据统计表)

(五)创建报税工业区

这是沙头角保税区,沙头角保税区于1988年创办,1991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是中国创办最早的保税区。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外商在这里可享受一系列比现行特区更优惠的政策。

(六)拓展远洋贸易

所谓远洋贸易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口岸贸易和取道香港的转口贸易而言的。即自己建立出口商品基地,绕开中间商直接出口国外。同时,到国外兴办生产、贸易的营销网点或分支机构。

(请看直接远洋贸易图示)

这是赛格公司(照片):这里给您介绍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故事。

深圳赛格集团公司最初采取“借船出海”的模式,即利用外商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实现出口创汇和培养企业人才。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租赁的方式,接收国内四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形成出口加工基地;在北京等地建立分公司,形成全国性营销网络;通过横向经济联合,组建外向型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经济的循环和竞争。这一新模式被称为“造船出海”。

(七)外向型经济成效显著

请看1980-1993年深圳进出口贸易一览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深圳的外贸出口总额多年来一直在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

这是邓小平会见金日成主席,当时他给金日成说了这样的话,请看:(见版面文字)

(八)在“深圳速度”基础上再创“深圳效益”

各位,1990年对深圳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它是特区成立的第十年。也就在这一年,深圳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第一届政协会,第一届人代会。其中,在第一次党代会上,深圳提出了第二个十年的目标:在“深圳速度”基础上再创“深圳效益”,继续当好排头兵。

这是江泽民在庆祝深圳特区成立10周年招待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江泽民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题词

这是李鹏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题词

六、邓小平两次视察深圳

照片:邓小平参观深圳特区最早富起来的万元村—渔民村

特区建设一开始并不顺利,建设初期有种种非议和疑虑,兴办经济特区到底是否正确?如何办好经济特区?这些问题必须从实践中得到正确回答。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84年首次来到深圳视察。他说:“办经济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

这是关于特区的讨论文章(报章)

这是当时深圳最高的国际商业大厦,中航技术进出口公司、蛇口工业区(照片):此外,邓小平还参观了最早富起来的万元村—渔民村等地。邓小平视察后,在广州欣然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这是邓小平题词(实物)

(邓小平在国商大厦审视建设中的深圳) :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和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回京后邓小平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四个窗口”的提出为特区发展明确了功能定位。为特区发展指明了方向。

南方谈话( 照片: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在国贸大厦观看深圳的城市建设)。

您知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西方又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有人指责经济特区就是“和平演变的温床”,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在这种“左”的舆论干扰下,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改革开放遇到了较大困难。1992年1月,邓小平以88岁的高龄再次视察深圳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邓小平植树(场景: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时在仙湖植物园种下一株高山榕)

邓小平倡导建立了特区,他时刻关心着特区的建设,每到历史的关键时刻都给特区的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1984年,他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1985年,他指导深圳发展外向型经济。1992年,他总结特区发展的一条经验就是“敢闯”。我们用邓小平在仙湖植物园植树的雕塑象征他对特区的扶持与关怀。

这是东方风来满眼春(报章)

这是邓小平下榻的宾馆

这是邓小平视察深圳时乘坐过的汽车。

第二篇 增创新优势阶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全国呈现出全方位的开放局面。中央给深圳的优惠政策已逐步“普惠”。深圳特区原有的优势业已不再。在这种大背景下,深圳以创新的眼光着眼未来,从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增创新的优势。

一、特区发展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特区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江泽民视察深圳

江泽民一直关心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他多次视察深圳,1994年视察深圳时勉励深圳“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同时他郑重重申了经济特区的“三个不变”:“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

这是江泽民题词(照片和实物),这是江泽民接见市领导班子和视察深圳的视频。

(二)二次创业

这是中共深圳市第二次代表大会(照片):深圳根据中央全国大开放的战略方针,深圳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和模式。1995年召开的第二次党代会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二次创业”的号召。提出特区发展要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向苦练内功、增创新优势转变,用15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进行第二次创业。

(三)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

这是中共深圳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照片):这次会议提出深圳力争到2005年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30年左右,赶上发达国家水平。

二、增创体制改革新优势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圳的国企改革走在全国全面,1993年,深圳就已全面落实了企业经营自主权。1994年初,深圳开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试点企业实行了公司制这一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的典型形式,为全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这是《深圳经济特区有限责任公司条例》。

(二)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

深圳的民营经济与国有、外资并驾齐驱、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这是朱镕基视察华为并题词

(三)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成熟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重要标志。近30年来,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这是深圳市人才大市场。

(四)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圳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最重要举措是率先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如政企分开、减少审批事项等,使政府从具体的微观事务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政府、大社会”、“有限政府”,以充分履行好宏观调控职能。

这是政府部门实行“窗口式”办公照片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1997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政府采购制度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2001年,深圳较早地实施了建设工程建立招投标制度。这是监理招投标会议。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深圳是全国 率先建立并实施个人、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城市之一。

(五)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分配制度是触及很多人利益的敏感制度,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也是各项制度改革中的重头戏。深圳在全国首开先河地推行过浮动工资制、最低工资制、“年薪制”、“技术入股”参与分配等新型分配制度。

这是于1984年在中国最早实施“技术入股”的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照片)。

(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深圳将原有的单位自保的社会保险制度变为国家、单位、个人共担责任的新型社会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率先提出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新路子。

这是深圳市社会保险管理局基金征缴大厅。

三、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加入世贸组织后,深圳更加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先引进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

(一)合理利用外资

深圳对在深外企和外籍人员率先实行“国民待遇”,为外商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公平的环境。至2003年底,世界500强已有98家在深投资。

这是李嘉诚和深圳市领导为盐田二期工程奠基(照片)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

1997年,深圳顶住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在外贸上,不断巩固亚洲市场,扩大欧美市场,大力开拓中东、澳洲、非洲市场。至2006年,外贸出口总额连续十四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

这是2001-2007年深圳出口超亿美元企业数字增长表

(三)深化口岸体制改革

李岚清指导口岸改革(照片):深圳是我国唯一拥有陆海空各类口岸的城市,承担了全国80%以上的车辆和60%以上人流的通关任务。

1999年8月,深圳检验检疫局在全国率先实施“六个一”改革(一次报验、一次收费、一次卫生除虫、一次抽样、一次查验、一次出证放行),查验时间比以前缩短了30分钟,通关效率提高了20多倍。

皇岗口岸照片及电动沙盘: 皇岗口岸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陆路口岸之一,设有入出境货车道40条,小汽车道12条;旅客入出境检查通道50条。它也是全国唯一全日通关的公路口岸,2003年1月27日全面实行24小时通关。它的日出入境旅客和出入境车辆超过了历史上连接欧亚大陆最大的土耳其口岸。目前出入境旅客日均16万多人次,高峰时达21万人次,出入境车辆超过3万辆。2005年,皇岗口岸使用了电子报关系统,报关验车通关只需4至5秒种。

您看到的这个沙盘是模型、背景油画和声、光、电的结合。这是一个动态的模型,车辆能够行驶;昼夜能够交替,反映皇岗口岸白天、黑夜的繁忙景象。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

这是贸易推介小组在国外进行推介活动。

这是20世纪90年代深圳企业走向世界图示

(五)扩大对外交往

深圳已与13个外国城市结为“友好城市”(请看图示)

这是江泽民会见卡斯特罗(照片): 1995年12月4日,卡斯特罗参观深圳后赞叹“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创造像深圳这样的奇迹,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创造如此奇迹。”

(六)欢庆香港回归

驻港部队全部补给由内地运送。这是驻港部队在深圳市设立后勤基地和新兵训练基地。

1997年7月1日零时,解放军驻港部队从沙头角、文锦渡、皇岗口岸分三路开进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驻港部队通过皇岗口岸(照片)

四、增创产业升级新优势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这是深圳市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表,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表。

高交会建筑外观模型: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自 1999年开办以来至2008年,已成功举办了10届,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面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如今外国政府组团数量已高达20多个,现已成为“中国科技第一展”。广东省领导参加第十届高交会时提出,再过10年,要把它打造成“世界科技第一展”。

(这是朱镕基出席首届高交会、吴仪出席第四届高交会,这是温家宝为第十届高交会的题词。)

虚拟大学园:深圳创办虚拟大学园的理念是“深圳无名校,名校在深圳”,要让虚拟大学园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经过十年发展,现已聚集了包括清华、北大、香港大学等51所国内院校及5所国外院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个院士活动基地,6个平台和一个研究生院。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大亚湾核电站照片)

(二)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是深圳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现代服务业的典型代表是物流业,2007年深圳市物流增加值为649.2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这是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合资合同签字仪式,这是盐田港新旧对比照)

盐田港互动沙盘:盐田港的特点是海面宽阔,水深浪小,淤泥少。盐田港是深圳最大的港口,中国四大集装箱大港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集装箱港之一,可停靠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货轮。目前开通了40多条国际班轮航线通往欧洲及亚太地区。2007年,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大关,单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国首位。盐田港被国际物流学会授予 “2005—2006年度全球最佳集装箱港口”称号。

您看到的这个沙盘模型的远洋轮、巨型塔吊、货柜车、集装箱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具像制作的,并且塔吊和汽车能够互动。

创新金融业:深圳金融业在全国率先实行利率体制改革等;率先推出储蓄通存通兑、住房按揭贷款;建立全国第一家金融电子结算中心。最早使用自动提款机。

(外资银行、金融结构云集的繁华街市)

发展旅游业:深圳是全国最大的商务旅游、观光旅游城及过境旅客集散地。1998年,深圳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深圳已建成各类景区景点100多处,年接待游客超过65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超过500亿元。 (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东部华侨城)

(三)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近60%,是深圳的常青产业,有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如深圳的手表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拥有飞亚达、依波、天王三个中国名牌产品,占全国手表类名牌的60%。 (这是飞亚达钟表厂生产车间)

五、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

(一)高起点规划城市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图:《深圳市总体规划(1996-2010)》曾获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国务院金奖、 “艾伯克隆比爵士荣誉奖提名奖”证书,这是亚洲国家首次获得此荣誉。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

高标准就是国际一流标准。深圳曾先后荣获 “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和 “中国人居环境”奖。 (胡锦涛参观模型、城市交通网、花园城市,生态人居)

(三)高效能管理城市

8.5大爆炸和“9.26”水灾照片:深圳在城市管理上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汲取。1993年,清水河堆放危险物品的仓库发生爆炸,死亡15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

应急指挥中心,重新规划城市功能片区:为了管理好城市,深圳分别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设立应急指挥中心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四)实现农村城市化

深圳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到1992年底,特区内4.6万农村户口人口转为城市居民。2004年底,宝安、龙岗的27万村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的城市。

横岗镇:这是中国乡镇之星—横岗镇, 1993年1月,深圳在横岗召开了我国第一次股份合作制研讨会,推广横岗经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五)实施同富裕工程

从1995年至2007年,深圳先后对本市欠发达地区实施四期“同富裕工程”,共投入资金50多亿元。

这是实施同富裕工程建成的罗湖区骆马岭水库、这是梧桐山公路。

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1992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照片):1992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在当时,除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外,只有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拥有立法权,即使是各省的省会城市也只有“半个立法权”,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把立法权授予 一个“副省级市”,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

罗湖区行政综合执法局(照片):成立罗湖区行政综合执法局在全国开创了综合执法的先河,解决了过去行政执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完善民主协商制度

1990年,市政协安排了12名港澳代表进入政协第一届委员会。2008年,市政协共有特邀港澳界别委员44名

这是“视察民生问题汇报会”、这是“市政协组织委员们到基层调研

(三)积极开展统战工作

1988年成立的深圳海外联谊会是市委统战部开展海外统战工作的平台。(深圳海外联谊会、国民党台南市党部到深圳参观)

(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速裁法庭”(照片):2000年,罗湖区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成立“速裁法庭”,对案情比较简单、事实比较清楚,原被告双方争议不大的案件,半小时左右就可以结案,一年成功审结案件600件。

(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圳对行政管理体制和党政机构先后进行了六次改革, 2001年10月,市级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市直机关行政编制减少了10%。

这是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重点一览表

(六)促进基层民主建设

沙井镇的“一张白纸选村干”(照片):宝安区沙井镇从1993年开始,依法实行“一张白纸选村干”,建立村民议事小组和财务监督小组,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是蛇口流动投票车(照片)

第三篇 实践科学发展观阶段

所谓科学发展就是快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当代人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的发展。深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一、发展思路和方式的转变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深圳的建设成就斐然。然而,要继续向前发展,则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承载的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因此,深圳提出从“速度深圳”转为“效益深圳”的战略发展目标。

(一)胡锦涛视察深圳

胡锦涛十分重视深圳的建设与发展。2003年4月,他视察深圳时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强调特区要继续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的作用,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前面,为全国提供更多有益的经验。 (胡锦涛视察深圳三幅照片和视频)

(二)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提出特区新使命

温家宝在深圳经济特区座谈会上(照片):2005年9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深圳并主持召开经济特区座谈会,提出要把创新作为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要求深圳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这是温家宝参观深圳改革开放史实物展 (照片)

(三)确立建设国际化城市战略目标

这是中共深圳市三届八次会议(照片):这次会议提出用20年左右时间,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深圳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这是中共深圳市委三届十一次会议(照片):这次会议提出了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发展思路。

这是中共深圳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照片):这次会议提出,努力建设“和谐深圳”、 “效益深圳”,力争在201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翻一番,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左右。

二、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这一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点一是将国有股部分股权通过国际招标的形式公开转让;二是通过公开挂牌或网上招标方式转让股权,开展全方位的资产整合和重组。

深圳于2004年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面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 (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发行集团国有资产委托管理签约仪式;国资委挂牌)

(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深圳民营企业已占全市企业数的80%。

研祥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照片):这是中国最大的特种计算机研制和生产企业。

(三)继续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这是“一站式”的政府服务大厅。

这是以全新体制机制设立的光明新区:光明新区管辖公明、光明两个办事处,全面负责辖区内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等。光明新区实行的是开发区管委会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既不同于行政区,也不同于深圳以往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是深圳在园区开发方面的第三种体制,兼具开发区和行政区的职能。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梅林一村社区工作站:深圳在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上进行大胆探索。2004年起全市612个社区全部设立社区工作站。

(四)继续推进外经贸发展

请看进出口一览表:截止2007年,深圳的外贸出口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取得“十五连冠”。全市境外企业和机构遍布世界5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是华为公司的全球销售网络

三、全面推进深港合作

(一)深港两地高层共谋合作大计

这是“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二)推进基础设施及口岸合作

深港合作建设了亚洲最大陆路口岸—皇岗口岸

请看深港大桥模型:深圳湾跨海大桥又称为深港西部通道,全长5545米,桥面宽38.6米,按照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寿命120年。1997年国务院批准立项,由双方政府承担建设投资。2003年8月奠基,2007年7月1日,纪念香港主权回归祖国10周年落成,胡锦涛主席出席启用通车仪式。(这是深圳湾口岸开通仪式、胡锦涛专车驶过彩带)

(三)扩大投资与贸易合作

香港一直是深圳外商投资的最大来源地,也是深圳最主要的对外贸易伙伴。

这是万象城、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

(四)加快产业发展协调与合作

这是深圳第一个在港上市的H股——深圳高速公路全球发行,成为中国第二只在港上市的股票。(照片)

(五)扩大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

这是第一家深港合资的文化公司—博雅艺术公司

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

(一)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2006年,深圳正式将自主创新战略确定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将深圳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2008年10月15日,在香港公布的“2008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深圳名列“首届(2008)中国十大创新城市排行榜”榜首。

这是温家宝于2008年9月视察深圳后为康佳公司的题词(照片、实物)

这是深圳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称号(照片)

(二)全面提升城市科技竞争力

杨利伟照片:神州五号载人飞船运用了深圳生产的高科技产品。

飞亚达手表(实物):神州五号、六号飞船宇航员都使用了深圳生产的飞亚达手表。

华为研发中心照片:华为已连续六年获中国企业专利申请量第一。

腾讯公司:这是中国最大的通讯软件开发商

(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深圳在2007年提出了突出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专门专业、网络信息、创意设计、品牌会展、高端旅游等高端服务业行业。

这是深圳会展中心

(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深圳拥有世界名牌产品3个,占全国中国世界名牌产品总数的30%,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80个,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二。

这是深圳的世界名牌产品(华为生产的程控交换机、中兴生产的程控交换机和中集生产的集装箱)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007年,深圳推出第一批共37家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这是太阳能住宅,这是污水处理厂

垃圾焚烧处理厂:这是国内第一座采用焚烧技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并利用其余热发电、供电的现代化公益设施。

(二)改善城市环境和功能

渔农村爆破(照片): 这是被称为“中国第一爆”的渔农村改造

(三)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

城市布局规划图:《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将深圳定位为创新型综合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城市。

(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深圳坚持城市绿化与城市建设 “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并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绿化一片” 。

生态控制图:深圳是全国首个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城市。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土地面积为984.7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总面积的50%。

深圳水库、红树林(照片):2006年,建成区绿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1%,成为全国首座“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

六、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只有物质文明而没有精神文明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深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从来没有放弃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

(一)积极推动文明城市建设

培育和弘扬深圳精神:深圳精神在早期表现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振奋人心的口号。后来,从 “开拓、创新、献身”,再到 “开拓、创新、团结、奉献”,一直到现在的“开拓创新 诚信守法 务实高效 团结奉献。”每一次深圳人都赋予其新的内涵。(深圳精神广告牌)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通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深圳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道德楷模人物。

丛飞(照片):?1969年出生,2005年病逝。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08年10月被评为“改革开放30周年感动广东人物”。生前是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无固定职业工资。他用唱歌收入,先后资助贫困山区178名贫困儿童;生命最后一刻,他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三名女孩,被称为“爱心大使”

深圳义工(照片):深圳是最早成立义工联,且队伍最为庞大的城市

高敏(照片):高敏共捐献120,000毫升,相当于全身的血液完全捐献出去24次。深圳积极倡导义务献血活动,无偿献血人次超500万,成为全国第一个靠无偿献血解决医疗用血的城市,多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无偿献血的地方法规(199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这是光明使者向春梅(照片)

这是“活雷锋”陈观玉(照片)。2008年10月被评为“改革开放30周年感动广东人物”

请看,这是深圳市第一台无偿献血车。(实物)

(二)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文化设施建设:深圳特区建立之初,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被人称为“文化沙漠”。深圳市政府克服财政困难,建设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电视台、体育馆、深圳大学、新闻文化中心和科技馆共八大文化设施。

这是大剧院、博物馆等

这是文化设施一览表

公共文化服务:

“大家乐”舞台:特区成立之初,“大家乐舞台”以“自愿、自费、自荐、自演、同乐”的形式赢得群众的喜爱,首开“广场文化”的先河,被誉为“移民文化”、“打工文学”的奇葩。此后,根据市民文化需求, “艺术关爱行动—画梦”、周末音乐广场、街头图书馆等随之出现。

新闻出版事业:这是80年代初期深圳的第一份报纸《深圳特区报》。 这是亚洲最大的单体书城—深圳中心书城。

广播电视事业: 2004年,深圳卫视上星播出,是首个副省级城市上星的电视频道,实现了深圳广播电视节目走向全国。这是广电大厦,这是卫星电视启播仪式。

文学艺术事业:深圳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下辖深圳市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等11个文艺家协会。深圳文艺创作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报告文学《没有家园的灵魂》、《生命一线》、《瘟疫,人类的影子》获得 “鲁迅文学奖”。

文学艺术联合会成立(照片)

社会科学事业:深圳市社科院是全国经济特区中的第一个社科院,不少优秀社会成果获得国家和省、市奖励。(揭牌仪式、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

文艺精品;深圳先后有30多项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

这是唱红中国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又见西柏坡》(照片)

这是钢琴王子李云迪:李云迪是深圳艺术学校学生,2000年在华沙举行的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展厅在此设计了一个倒锥型的造型投影空间,观众可以半仰坐着欣赏深圳出品的优秀文艺作品。

文化品牌:深圳将通过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两城一都一基地” ,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基地”。

读书月:深圳是因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深圳读书月”的理念是让城市以读书为荣、让市民以读书为乐。

文化遗产保护:

请看:这是2006年被列为“全国四大考古新发现”的咸头岭遗址;

这是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鹏所城;这是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鱼灯舞。

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深圳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积极利用“深圳文化周”和“友好城市艺术节”等平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这是传达对人类最深切关怀和对世间和谐最真诚礼赞的神州和乐。

(三)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2005年起,深圳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第四大支柱产业。

请看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博会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综合性和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博览会。

这是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的大芬油画村:

雅昌:雅昌是深圳印刷业的龙头企业。《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就由它制作。

(四)文化体制改革

深圳是全国较早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城市。2003年,深圳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深圳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深圳市文化稽查大队。

这是体制改革较为彻底的深圳发行集团和交响乐团

七、大力推进社会建设

深圳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促进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结合,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一)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

深圳是广东省首个“教育强市”。

深圳大学:1983年成立,200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首批建设院校行列。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首批建设院校。

南方科技大学:2008年3月已动工。

(二)大力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深圳多次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称号(奖牌)。

这是我国首次利用机器人当助手做外科手术(照片);

深圳市艾滋病抗体检测实验室成为国内第一家市级艾滋病抗体检测机构(照片);

我国首例活体角膜移植手术在深圳眼科医院获得成功(照片);

深圳机场成为亚洲首个“国际卫生机场”(奖牌)。

这是龙岗世界大运会(2011年)中心:大运会主场馆。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006年,深圳在全国首先推出“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突破了“唯GDP政绩观”。2006年,深圳颁布实施全国首个劳务工医疗保险办法。2007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全民医保”。

这是务工人员领到居住证(照片),实施了13年的暂住证制度被取消。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深圳从2003年11月开始实行“禁摩”,率先开展“科技强警示范市”活动。2005年在全国首创“路灯杆报警定位系统”。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深圳警察通令》,对民警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和督察。

这是皇岗村总控室。

这是拆爆机器人

出租屋管理队伍:始建于2007年的龙岗区、街道、社区三级的“大综管”执法队伍,2008年初荣获“中国改革十大创新案例奖”。

八、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一)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市委中心理论组学习会、局级干部过考)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三位院士落户深圳、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考场)

(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市委召开“固本强基”工程会议、民营经济工委挂牌)

(四)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郭春园(照片):郭春园是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名誉院长。为了给病人骨伤正确诊断,双手长期暴露在X光线下,左右严重灼伤、溃疡,进而癌变,2005年2月26日去世。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追授为“人民健康好卫士”荣誉称号,广东省委授予郭春园“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开始研究系统化推进反腐倡廉工作。2002年1月,市委批准实施《深圳市反腐保廉预防体系总体思路》。

这是建筑工务署(照片):为“反腐保廉”,2003年,深圳成立建筑工务署,对政府工程采取统一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现场监管、统一验收以及低价中标等一系列措施,使建设工程围标串标现象得到遏制。

九、面向全国服务全国

(一)开展对口扶持活动

在特区发展之初,深圳的成长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深圳的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之后,深圳提出了“反哺”全国的自我要求,广泛开展与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的对口扶持活动。截至2007年,深圳帮扶全国各地的各类资金共计79、39亿元、输入对口帮扶地区劳务工150多万人。

这是贵州深圳经贸合作项目签字仪式(照片);深圳市领导考察贵州对口扶持项目。

这是江西井冈山深圳希望小学(照片)

“老师,您别走” (照片):这是学生依依不舍含泪送别深圳老师。

场景:深圳市首批赴黔支教志愿者在贵州贫困地区工作情景:

深圳市义工联是我国第一个义务工作团体。 这里流行“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是深圳义工的独特理念。全市参与过义工服务的市民超过200万人次,全市义工的服务时间相当于2000余人全职为社会提供服务。深圳义工踊跃参加对口扶持、支边支教,您所看到的是一名深圳义工联的年轻女教师在一座山区小学辅导学生的一幕。

(二)加强与各省市经贸合作

黔深两地签署经济项目协作协议、辽宁招商团在深圳招商。

(三)支援各地救灾赈灾

深圳是一座爱心城市,仅汶川大地震,深圳各界捐款连同党员所交特殊党费共12.46亿。

这是深圳医疗队在地震灾区组照。

情系陇南灾区:这是深圳市领导代表深圳人民在灾区慰问。

十、继往开来 再创新业

(一)回顾过去 成绩斐然

请看深圳经济指标统计表

(二)展望未来 信心百倍

这是中共十七大

这是温家宝视察永勤;习近平视察盐田港

这是未来的深圳市城市组团图

深圳全景沙盘:深圳枕山面海,呈东西向狭长形地带,海岸线总长257公里,陆地面积1952.84平方公里。她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之东。东临大鹏湾,西接珠江口,北依东莞、惠州两市,南邻香港,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其中,深圳经济特区面积为395.81平方公里。

这个沙盘是深圳市的缩影,其中具像的建筑、立交桥、港口不下于1000个。您看,街道上汽车能够行驶,海上轮船能够航行。沙盘还能显示一线、二线和各口岸的位置、显示高速公路、机场和各港口的位置、显示各区的分界线。也可显示深圳的金融区、商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物流园区、大学园区、工业园区、旅游区以及行政和文化设施。另外,沙盘有深圳背景图,与沙盘模型溶为一体。

第四篇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

一、人民政权的建立

1949年10月16日,宝安县城南头解放,县委和县政府迁入县城南头,同时成立了中共沙深宝边委。深圳则设立了镇政府。1953年县政府由南头迁往深圳镇蔡屋围。

这是粤赣湘边纵队进驻深圳。

这是宝安县政府隶属关系沿革表

这是宝安县政府旧址(南头古城博物馆)

土地改革运动(照片):宝安县的土地改革从1950年12月开始,是广东省13个土改试点县之一。

这是当时的房契(实物);土地房产所有证(实物);宝安土改简报(实物)。

二、经济社会的发展

宝安翻身村(照片):1956年宝安翻身村农业获得全面丰收,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获国务院奖励。

东山珍珠养殖场:1959年宝安建立了大鹏东山珍珠场,养殖水面达2000亩,是广东省重点水产基地。

蚝民、渔民、盐场照片及场景:宝安西乡、沙井蚝闻名于世。1956年,沙井蚝业社被评为“全国劳模集体单位”。这个盐场是深圳最后一个盐场。

这是蚝民、渔民、盐民的用品(实物)

上交公粮(照片):从1965年到建市前,宝安上交公粮为珠三角各县之冠。

深圳水库(照片):1959年11月15日,深圳水库破土动工。经过99天的艰苦努力,水库大坝落成,日后成为向香港供水的重要水库。

深圳戏院等:60年代初,宝安是广东省十大旅游区之一,建起了深圳戏院等一批旅游文化设施。国家和各省文艺团体到宝安演出,吸引了大批香港人士过境来观看。

宝安农村一景(场景):改革开放前的宝安30年,背山面海的宝安县居民过着传统的渔业、农耕、种养为主的自然经济生活。您看到的是夏日的一个清晨;村民在大榕树下纳凉;小狗在打盹,河沟里几只鹅在嬉戏;墙上还隐约有“农业学大寨”的标语。

三、“极左”路线的影响

大跃进:1958年开始的 “大跃进”运动,目标是使中国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上赶上和超过英国。宝安县要求水稻亩产1000斤,甘蔗亩产10000斤。还提出了“奋战三个月,赛过东莞、赶上潮安、压倒韶关、实现万斤县” 的口号。

庆祝人民公社成立:人民公社化是大跃进的重要步骤。1958年10月底全国农村实现公社化。宝安也相继成立了“南天门”、“超英”、“超美”、等人民公社。在公社范围内实行平均分配、无偿调拨、义务劳动。

公共食堂: “共产风”的显著做法之一是大办公共食堂,农民可以“放开肚皮吃饱饭”,造成惊人的浪费。全国各地仅仅三、四个月时间就耗尽了全年的口粮。到一九五九年春天,不少地方已经出现饿死人的现象。1960年公共食堂取消。

“三个五”政策: 1961年,宝安县委书记李富林根据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提出“利用香港,建设宝安”的指示,提出“三个五”政策,即同意宝安县过境香港耕作的农民限量携带物品入境,每月限五次,每次重量不超过5公斤,物品估值人民币五元以内的,免税放行。宝安县还与香港发展小额边境贸易和多种经营,发展生产,宝安县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1963年初宝安县的对外贸易活动被叫停。

偷渡客(照片):因政策原因,六七十年代,宝安人民与香港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强烈的贫富落差,诱使深圳河北面的群众纷纷冒着生命危险偷渡香港。从1957年到1979年,宝安共有六七万人逃港。

这是关于群众偷渡外逃情况的报告(文件)

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深圳退休职工张世烈的家居摆设

【篇七】改革开放史宣讲

《改革开放口述史》

作者:;

作者机构:;

来源:新城乡

ISSN:2095-6207

年:2014

卷:000

期:005

页码:P.75-75

页数:1

中图分类:D6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口述史;史料性;史学著作;改革开放史;编写组

摘要:一部兼具思想性、史料性、可读性的有特色的史学著作。为收集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回忆录和口述史,编写组成员先后采访了几百位老同志,积累了逾千万字的资料。它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中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以口述史的形式,为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也是难得的新时期党史读本。

【篇八】改革开放史宣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工学分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

姓名:张鹏

电话:584863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

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

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

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

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是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4、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5、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3.问:您觉得改革开放之后,您身边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者说有什么和改革以前有些不同了的?

答:不同吧,最大的不同就是老百姓可以吃饱穿暖了,再也不用忍冻挨饿了,而且现在的商品不仅数量多了,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了,想买什么,在超市里随便逛一圈就能找到,十分方便!总之吧,不管怎样,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们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大,而且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以后三十年会怎样,现在已经有了目标:达到的水平。我们期待着更好的日子,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4.问:您对未来中国的深化改革之路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或者说,您希望未来的祖国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答:未来吧,不是我们这些老年人能够想象的出来的啦,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我希望,国家以后在你们这些年轻人手上能够越走越远,越来越强大!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本次采访结束了,我也收获了我需要的历史记忆,在这次采访中,我要感谢我的外公,感谢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的采访,并且使我获益匪浅!他让我明白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也体会到老一辈的领导人的睿智和杰出的判断力!我也会更加热爱历史,关注历史,了解历史,谢谢!

机械151班 张鹏

【篇九】改革开放史宣讲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大全 改革开放党课讲稿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一、改革开放的业绩与成就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书记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书记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三、改革开放的未来思考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书记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
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书记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
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篇十】改革开放史宣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工学分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

姓名:xx

电话:xxx

学号:201535560135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

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

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

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

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4、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5、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3.问:您觉得改革开放之后,您身边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者说有什么和改革以前有些不同了的?

答:不同吧,最大的不同就是老百姓可以吃饱穿暖了,再也不用忍冻挨饿了,而且现在的商品不仅数量多了,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了,想买什么,在超市里随便逛一圈就能找到,十分方便!总之吧,不管怎样,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们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以后三十年会怎样,现在已经有了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期待着更好的日子,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4.问:您对未来中国的深化改革之路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或者说,您希望未来的祖国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答:未来吧,不是我们这些老年人能够想象的出来的啦,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我希望,国家以后在你们这些年轻人手上能够越走越远,越来越强大!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本次采访结束了,我也收获了我需要的历史记忆,在这次采访中,我要感谢我的外公,感谢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的采访,并且使我获益匪浅!他让我明白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也体会到老一辈的领导人的睿智和杰出的判断力!我也会更加热爱历史,关注历史,了解历史,谢谢!

机械151班 张鹏

2015.12.30

【篇十一】改革开放史宣讲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唱响新时代改革开放协奏曲

谱写新时期改革开放新篇章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一、改革开放的业绩与成就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三、改革开放的未来思考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

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

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感谢您的阅读!

【篇十二】改革开放史宣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工学分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

姓名:张鹏

584863电话: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

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

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

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

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

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是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4、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5义事业新局面。.

3.问:您觉得改革开放之后,您身边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者说有什么和改革以前有些不同了的?

答:不同吧,最大的不同就是老百姓可以吃饱穿暖了,再也不用忍冻挨饿了,而且现在的商品不仅数量多了,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了,想买什么,在超市里随便逛一圈就能找到,十分方便!总之吧,不管怎样,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们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大,而且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以后三十年会怎样,现在已经有了目标:达到的水平。我们期待着更好的日子,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4.问:您对未来中国的深化改革之路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或者说,您希望未来的祖国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答:未来吧,不是我们这些老年人能够想象的出来的啦,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我希望,国家以后在你们这些年轻人手上能够越走越远,越来越强大!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 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本次采访结束了,我也收获了我需要的历史记忆,在这次采访中,我要感谢我的外公,感谢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的采访,并且使我获益匪浅!他让我明白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也体会到老一辈的领导人的睿智和杰出的判断力!我也会更加热爱历史,关注历史,了解历史,谢谢!

张鹏 班151机械

【篇十三】改革开放史宣讲

改革开放史(简读)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 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开放史(解读)

一、改革开放的业绩与成就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篇十四】改革开放史宣讲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义

自己整理的改革开放史党课讲义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唱响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协奏曲

谱写新时期改革开放新篇章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座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站在这里给大家上改革开放史的党课,我感到很荣幸。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万险取得的伟大成就。在这期间,我们涉过无数浅滩,啃过无数硬骨头,都闪现着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时代的特殊意义。借此教学机会,恳请这一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对我们党的改革开放历史进行重新探索、重新研究、重新解读。然后,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如果有错,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成果

改革开放前,中国还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3%,这些人可以说是绝对贫困。此外,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阶段,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其困难的形势下,中国领导人和人民开始冷静地思考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1978年,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于是,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即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跟上时代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历尽艰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此前提下,根据国情的新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断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改变了世界古代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创新驱动的发展,中国经济通过创新、创造和创业的联动模式实现了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的推动下,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格式的领先国家。随着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历了从电击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基础设施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后的40年里,我们党充分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做大蛋糕,合理布局,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可以说,人民生活水平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全面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社会矛盾的层次,解决了基本的社会矛盾。

科技日新月异。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规划,加强组织建设,优化整体结构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日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大增强。中国文化在多彩的世界文化舞台上传递着美好的声音,绽放着绚丽的色彩。

——民生改革大踏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的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实施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过去40年的民生改革实现了改革开放成果的人民共享,提升了人民幸福指数。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在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成为世界发展圈之一。必须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种伟大的觉醒,催生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在没有完成的时候才能进行。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

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经济指标位居世界第一。总的来说,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就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将主要谈谈改革开放成功的四个原因。

(一)正确选择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有中国特色。

第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强起来,但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国家大力扶贫,制定了相关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其目的是通过精确的扶贫措施将中国建设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40年来,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增加新的就业和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积极成果。

第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发展国有企业、政府管理经济活动中,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同样是民主政治模式,但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没有照搬三权分立,而是创造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位一体的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一直坚持宏观调控,但也给了市场经济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做大事,全力以赴

经济的高速发展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方向的坚持。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见证和决策。自1978年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上了市场化改革的道路。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努力振兴商品经济。然后,在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当然,中国并没有完全否定计划体制和制度。政府一方面推动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新旧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并存,进一步发挥一体化经济模式的互补作用。这样,通过渐进式改革的实施,改革得到了推进,计划与市场在动态过程中达到了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的稳定秩序。

目前,中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整体经济自由度的逐步提高,中国的经济改革也在同步推进。而且中国人对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没有异议。

(三)发展经济的重点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实现国家工作重心的大转移。这就明确了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密切关注经济发展。此外,所有其他任务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中心任务。

面对全国普遍的资金短缺,中国积极研究海外投资形势,积极寻求投资机会。通过大量引进外资,我国地方税收大幅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特别是沿海城市,当地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档次也相应提高。在全国各地掀起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热潮后,各地区经济增长异常明显,GDP增速很少低于10%。即使在广大的郊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很快。随后,中国制造业在城乡迅速发展。

(四)全球一体化开放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在这方面,中国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开放进程。

第一个一体化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资,加强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广东、福建、上海等中国沿海地区发展最快,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条件。随着大量工业开发区的建立,许多村庄迅速成为全球制造基地。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东莞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顶峰,基本上确认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个整合阶段是将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联系起来。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完成了在世界贸易圈的接受和安置过程。中国通过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组织规则的接触和整合,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认可。这对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极为有利。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实现了价值链上的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国制造业的真正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GDP总量也超过日本。中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

在第三个整合阶段,我们将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21年开始,中国将利用资本、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优势,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推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经济、人文社会全球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过程开始的很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改革开放的未来思考

世界的发展形势充满波折。当这里的许多人听到课程的进展时,他们不禁想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将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一定不能关上,要越开越大。

首先,中国应该向中国人民和世界展示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和决心。中国不再是近代史上被诺诺统治的东亚病夫,而是成为了世界上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骄傲和自豪,但也要有相应的信心和行动。中国应进一步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增加和扩大进口渠道和方式。中国要以实际行动开辟新的、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以高度的民族自信心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人民。

第二,中国应该通过新一轮的开放为全球节约树立中国的榜样。面对世界保护主义的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和自由贸易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坚持。对此,中国应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在实施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时,我们要坚持早不宜迟、早不宜迟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一切扩大开放的措施都是中国自主决定的,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必须尽快使开放政策开花结果,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树立好榜样。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坚持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国际零和思维战略的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做出了这样一个战略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开得更大。这不仅是中国自我发展的声音,也是对全球经济威胁因素的呼喊和警告。对于一些把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甚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应该敢于直言,呼吁世界其他国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和相互学习,尽一切可能消除对抗和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应采取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包容、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总体目标是促进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这就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我们的人民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的方案;我们的人民必须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和创新的时代潮流;我们的人民必须加强改革开放,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共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要隔山修路,遇水搭桥,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进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振兴中华

同志们,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开始。我们发扬过去,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止;我们需要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参与全球治理,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同促进世界大家庭的发展和进步,共同谱写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

【篇十五】改革开放史宣讲

改革开放史发言提纲
改革的春风吹满地,我想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这句话是小品里的经典名言,但是也确实是人民内心自己中国当时现状的体现。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真切的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新中国计划的美好未来,也看到了自己的美好未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是邓小平主席的创新之举,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改变了从城市包围农村的传统思路,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国营企业,作为新中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得到巨大发展,有如深圳这样的小渔村,从原本的荒芜贫穷,一夜之间崛起成繁华富饶的国际大都市。主席在海边画了个圈,一个崭新的中国冉冉升起。改革开放,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小小的尝试,这是活人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中国社会制度的一大步,公社制度下的中国,生产资料高度集中,高度的抵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只会适得其反
回顾奋斗历程,可以说,如果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没有突破,就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小心踱步,和后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不仅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化的理论研究陈果,而且是在实践中尊重人民实事求是精神,凝聚全党智慧的产物,正确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党和人民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求真、求真、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方面,我们也给了人们深刻的启示:一是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制约。只有解放思想,生产力才能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验表明,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解放思想是最大的解放。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体制机制的解放。可以说,每一次时代的大变革、社会的大进步,首先都是思想的大解放、思想的大更新。只有不断适应实践的不断深化,敢于思考、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突破思想、体制、机制的束缚,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永葆生机和活力。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共识。这一共识对今天的现实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在虽然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如何科学地认识国情,仍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
事情在不断发展,中国的国情也在变化。既要立足当前国情,又要考虑过去和未来的国情。我们既要洞察国内形势,也要放眼世界。就中国而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国国力日益强大,矛盾日益突出。从国际上看,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虽然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但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是前所未有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我国仍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定位,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角度对中国国情的总体判断。只有在准确把握国情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回首过去,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家和人民的繁荣昌盛;展望未来,我们坚信祖国更加强大,人民更加健康!
出生在红旗下,在贫困中成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实写照。我的童年和青春期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我对祖国的思想认识是: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北京是世界政治文化中心;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然而,我们感到困惑的是,我们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来御寒。
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中国未来可期!
在那之量。我们已经实现了改革和开放的成果。我们不需要列出这些无聊的数字。贪污、收入不公平的分配,也就是所谓的“三座山”,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缺点和问题,诸如不完全的法律支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等等,这是毋庸置疑的。我的意见是,在改革和开放的过程中有历史和新问题遗留下来的问题。对于存在于新情况下的新问题,我们还需要使用改革方法来解决它们。改革不仅解决了旧问题,还解决了新的矛盾。改革是发展的推动力,这一发展是全面科学的发展。
请相信改革和开放!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帷幕在深圳等特别区域拉开。